不牵累儿女,我为自己送终

我的一篇不满千字的小文《不带走一片云彩》,通过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赵宝煦的夫人、北京101中学陈思寇老师如何处理自己晚年生活的事迹,探讨老年人怎样才能在不牵累儿女的情况下,又能死得有尊严。昨天,文章发在“今日头条”上,不意引起了强烈反响,当天的点击量就超过了34万。

一般来说,中国人是忌惮说死的。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活着的事情都还没有弄清楚,怎么知道死后的事呢?此话也对,活着的事情还没弄清楚,自然就提不到死的事。可是,人到了老年,对生的事情已经研究了一辈子,基本弄懂了;接下来面对的就是死的问题,所以,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老人问题严重影响着每一个这个人的生活。近年来,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从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许多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各地也在不断的探索养老的新路子。但是,人们的目光,即便都是停留在如何养老的经济层面上,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却鲜有涉及。

古人云:生死亦大矣。生与死都是大事,生的问题解决了,死的问题也必须引起重视。人到了老年,一方面要遭受病痛的折磨,一方面必需的感受与需求却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比如说安乐死问题,在中国已经讨论了数十年,却始终没有一个结论。大多数老年人在临终前的一段时期遭受的病痛折磨是别人无法体会的,严重的甚至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同时,又给子女从经济与精力方面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也从另一个角度,让老人产生歉疚感与负罪感。确实,既然已经无可挽回,活着也只是受罪,我相信很多人会自动选择安乐死。但是,选择安乐死却困难重重。一方面是家人的情感割舍不下,受着伦理道德的束缚,另一方面我国的法律也不允许。这就造成了眼瞅着老人遭受病痛折磨,却又无能为力,以至于病人被活活的折磨死。是眼看着病人被折磨死,还是尊重病人的愿望,体面的结束生命,到底哪个最人道?哪个最残忍?没人敢轻易下结论。

我现在已经步入了老年,并且身体情况也不是太好,这就逼着我思考一些关于自己身后的问题。如上所述,既然中国不存在安乐死的环境,那么,从我们个人的角度,能不能做一些事?我相信许多人都在思考这件事,陈思寇老师就以自己的所作所为验证了自己的思考。我的情况是,儿子与女儿都不在身边,一在上海,一在北京。在上海的儿子还有属于他自己的小家,平时工作很忙,始终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我患病之后,他回来过两次,但再回来就被我制止了。如此的奔波与拼命,我的病未必治得好,他倒有可能被雷倒了。女儿在北京,距离近一些,目前也没有结婚,负担相对少一些,但是,她总想干一番事业,频繁地请假往老家跑,似乎也不现实。那怎么办?这是我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眼下,我的身体还没有那么糟糕,而且身边也有老伴伺候,暂时问题还不大。但是,老伴一年比一年老,我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坏,到最后老伴也伺候不了了,怎么办?

于是,受古人的启发,我产生了一个想法,也就是在我那篇小文里说的: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不能过晚,趁着自己还能行动,给家人留一封信,安排好自己的后事;然后,不告诉任何人,悄悄地走开,到早就选好的风景秀美的山区深处,租一间屋子,在那里独自度过最后的时光。等实在不能自理的时候,就学着陈思冠老师的样子,以断食了断自己的一生。一句话:不牵累儿女,自己为自己送终!

没想到,文章发出以后,那么多人会有与我相同的想法,这就说明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与思考。老年人问题,不是简单的经济负担问题,还涉及到老年人的身体负担与心理感受问题,也就是临终关怀(或叫终极关怀)问题。我希望我的作品小文,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让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们晚年更幸福,走得更体面,更有尊严。

2022/2/9

发表评论